首页 > 认识疤痕 > 疤痕百科

搔抓的连锁反应:从皮肤炎症到增生疤痕的发展过程

文章来源:郑州医肤瘢痕医院

  皮肤炎症常常伴随瘙痒感,而搔抓是人们缓解瘙痒的本能反应,但这一简单动作却可能成为疤痕形成的“推手”。反复搔抓会将原本局限的炎症转化为过度的组织增生,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疤痕,这种“抓出来的疤痕”在湿疹、皮炎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中尤为常见。理解搔抓如何一步步将炎症升级为增生,才能避免陷入“瘙痒-搔抓-疤痕”的恶性循环。

  搔抓对皮肤的机械损伤是炎症加重的起点。皮肤炎症时,炎症细胞会释放组胺、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,这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。用手搔抓会直接破坏表皮屏障,导致表皮细胞脱落、破损,使原本局限于表皮或真皮浅层的炎症向深层扩散。破损的皮肤失去保护,外界的细菌、灰尘等更容易侵入,引发二次感染,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,促使更多炎症细胞聚集,释放更多炎症介质,形成“搔抓-屏障破坏-感染-炎症加重”的一重循环。炎症的持续加重会使皮肤出现红肿、渗液等症状,为后续疤痕形成提供“土壤”。

  搔抓引发的神经-免疫交互作用会放大炎症反应。皮肤神经末梢在搔抓刺激下会异常兴奋,释放神经肽等物质,这些物质不仅能直接刺激炎症细胞活化,还能增强炎症介质的作用效果。研究发现,反复搔抓会导致神经末梢敏感性升高,即使轻微刺激也会引发强烈的瘙痒感,促使患者更频繁地搔抓,形成“瘙痒-搔抓-神经敏感-更痒”的第二重循环。同时,神经肽会促进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,导致局部水肿加重,组织缺氧,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,为疤痕增生埋下伏笔。这种神经与免疫的异常交互,让炎症从“可控”走向“失控”。

  搔抓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是疤痕增生的核心机制。皮肤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负责合成胶原蛋白,维持皮肤的结构和弹性。在正常炎症修复中,成纤维细胞会适度增殖以填补组织缺损,随后逐渐凋亡,胶原蛋白有序排列,形成正常皮肤结构。但反复搔抓产生的机械刺激会持续向成纤维细胞传递“修复信号”,促使其过度增殖且活性增强,合成大量胶原蛋白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胶原蛋白在炎症和机械刺激的双重作用下排列紊乱,形成纵横交错的纤维束,导致皮肤局部增厚、隆起,形成增生性疤痕。搔抓的力度越大、频率越高,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越活跃,疤痕增生的程度也就越严重。

  搔抓导致的色素异常是疤痕外观不佳的重要原因。炎症本身会影响皮肤色素细胞的功能,导致色素沉着或减退,而反复搔抓会进一步刺激色素细胞,加重色素异常。在增生性疤痕中,常可见到疤痕部位色泽暗红或发黑,与周围正常皮肤形成明显差异,这与搔抓引发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色素细胞过度活跃有关。色素异常会使疤痕的视觉存在感更强,影响外观,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,而心理压力又可能加重瘙痒感,促使更多搔抓行为,形成“疤痕-心理压力-瘙痒-搔抓”的第三重循环。

  “抓出来的疤痕”具有“难治性”特点。这类疤痕往往伴随持续的瘙痒和疼痛,因为疤痕内的神经末梢异常敏感,且血液循环较差,炎症介质易淤积。患者会忍不住继续搔抓,导致疤痕进一步增厚、变硬,陷入“越抓越厚,越厚越痒”的困境。与其他原因形成的疤痕相比,搔抓引发的增生性疤痕更难通过常规护理改善,因为其形成与神经敏感、炎症持续、机械刺激等多重因素相关,需要从控制瘙痒、减少刺激、改善炎症等多方面入手。

  避免“抓出来的疤痕”的关键在于打破搔抓循环。出现皮肤瘙痒时,应避免用手搔抓,可通过轻轻拍打、冷敷等方式缓解瘙痒;及时使用医生开具的抗炎、止痒药物,从问题所在减轻炎症和瘙痒感;保持皮肤清洁保湿,增强皮肤屏障功能,减少炎症复发。对于已经形成的增生性疤痕,需避免进一步搔抓,注重保湿和防晒,必要时通过专业手段改善疤痕质地和瘙痒症状。

  搔抓看似是缓解瘙痒的简单动作,却通过破坏皮肤屏障、放大炎症反应、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加重色素异常,一步步将炎症转化为增生性疤痕。认识这一过程,主动避免搔抓,才能打破恶性循环,保护皮肤健康,减少疤痕带来的困扰。

医院简介

郑州医肤瘢痕医院是华中地区瘢痕专科医院,集诊疗、科研、教学、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瘢痕诊疗中心,针对各类瘢痕、疑难型瘢痕、胎记等为研究核心,凝聚高水平的医资力量、雄厚的诊疗技术…… 【详情】

来院路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