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疤痕和正常皮肤的真皮层都主要是由胶原蛋白构成。胶原是皮肤的“钢筋”,提供强度和支撑。关键区别在于排列方式,正常皮肤,胶原纤维编织整齐的,交叉的网状结构,如同一件弹性良好的针织衫,既坚韧又富有延展性。而疤痕组织是在身体的求快修复下,成纤维细胞仓促地堆积出胶原,其纤维排列杂乱无章、呈漩涡状或结节状,就像一团胡乱缠绕的棉线。然后就是功能的缺失,疤痕是一个功能不全的简化版的皮肤。正常的真皮层富含毛囊,皮脂腺和汗腺。而在疤痕的形成过程中,这些复杂的结构无法被重建。这样就会造成疤痕区域没有毛发,疤痕的表面往往干燥,易破裂。无法排汗,意味着皮肤的排泄功能在此中断。
另外就是疤痕的外观上与普通皮肤也有着很大的差别,在增生期,由于新生血管密集,疤痕呈现红色或紫红色。后面由于炎症刺激或防晒不当,黑色素细胞过度活跃,导致疤痕变为深褐色。随着血管消退和黑色素细胞减少或缺失,成熟疤痕常变成银白色或浅于周围皮肤。还有的是形态上的异常,有的是隆起是因为胶原过度沉积,凹陷是因为胶原生成不足。挛缩是因为胶原的收缩,牵拉周围皮肤和器官。有的疤痕还会有着一些危险的特性,过度增生是在增生性疤痕和疤痕疙瘩中,成纤维细胞的功能“失控”,胶原合成远超降解,导致疤痕不断增厚、隆起。挛缩这是影响功能的特性。疤痕组织在成熟过程中会持续收缩。如果位于关节部位或面部,这种收缩力会强大到导致关节活动受限、器官变形,影响生活质量,常见于大面积烧烫伤后。
疤痕,作为身体在危机中派出的“修复工兵”,它的特性——材质的混乱、功能的缺失、外观的异常、感觉的困扰以及潜在的收缩风险——都源于其“高效优先于完美”的诞生使命。它不是一个失败的产物,而是一种务实的生存策略的体现。
